我玩中國流通硬幣較少,但對造幣探究比較感興趣,談談關于“直通邊齒(我暫且這么叫吧)老西藏流通紀念幣”相關網絡討論的看法吧(如有表述不當之處,敬請探討指正):
故事可暫且先放放,先弄清幾個問題:
1.“精制幣”的概念。盡信書不如無書,哪怕是最高的官老爺們出的書。是否精制幣,本就不該以“有無噴砂鏡面”來定死。精制:即精心鑄造。按照造幣廠內規,屬于區別普通幣工藝和要求而制造、包裝、發行、定價的精心鑄造幣,則屬于造幣廠自稱呼的“精制幣”,哪怕有時精制度不高、精制幣不如普制幣成品觀感美度高。
2.老外所言“訂貨合同”,是“全配額銷售”?還是“部分配額”?如此政治紀念題材,國內是否一套不留,全交給了老外?
3.八十年代一些中國幣,尤其是金銀幣的純外文證書,如“黃紙、黑字、國徽”那種“證書”,到底是誰搞的?國外版證書,一般不是國內印制的。此美國人提到他獲得了三個合同:西藏套幣、新疆套幣、詹天佑12盎司銀幣,這三種外文證書風格一致;但“新疆5盎司銀章”的外文證書也是這個風格。why?難道是 “當年外國***人也承銷了部分這個銀章”?
4.老外銷售時,幾個概念:“限量裝幀***套”、“限量鑄造***套”、“限量發行***套”往往跟我國內的“實鑄量”、“最大發行量”等概念不甚一致!我們時常把老外的“裝幀量”當做“實鑄量”去“研究”,歧途逾遠。按照常理,“老外裝幀發行量”應該是小于或等于我國造幣廠的“實鑄量”的。已發現多種幣的兩種證書“量”有差異。
5.一些中國早期幣的包裝盒、塑封,尤其是“通用款”的,切勿盲目當“專屬訂制”。有些可能是后來幣商自配。
6.上文提到老外訂制的西藏幣“造幣總公司發貨發生錯誤,他定的是精制幣,不符合訂貨要求,要求退回,后來造幣總公司又補造了精制幣發給他,普制幣沒有退回”-----沒退回的幣,造幣公司怎么辦了?白送了?還是怎么樣了?“發行量”該怎么算?
7.中國流通幣、精制流通幣、金銀幣、貴金屬章,這四者應該互通研究,不應該割裂獨立。
8.中國造幣廠,工人操作工序稍有偏差,就可能產生“版別”,多種幣的“版別”都超級明顯,不必欣喜臆測用“樣幣”“試制”之類的敏感詞匯來描述。早在70年代末,我國造幣廠就比照國外紀念章做出了高質量的小規格銀章,所以,85年,用不著再“試制、探索性質”地來造西藏精制幣,頂多是調整工藝、提高質量。
9.新疆、西藏銀套幣的發行量問題??匆幌峦馕淖C書;再綜合看一些這些年的“市場可見量”和網絡藏家擁有量。推測一下到底是3000,還是10000,甚至可能是:不止10000。?
附圖一些: